人物

李稻葵解读高质量发展核心就是让老百姓有获得感

贺斌  2018-03-08 08:42:39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 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图/中国新闻网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也成为今年两会上的一个重要议题。


“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老百姓有获得感!”3月5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在两会上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这样表示。


需求的改变呼唤高质量的发展


中国新闻周刊: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


李稻葵:我的理解有几个方面,一是经济结构要持续调整;二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要持续转移,从传统的到新的动能,更多是终端消费拉动,而不是投资拉动;三是在今年经济形势向好的过程中,要有效化解一些长远的风险因素。比如宏观的杠杆结构要改变,尽管宏观杠杆率不会出现大规模下降,但从结构上,一些低质量的借贷要被清除掉,这也是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点是让老百姓有获得感。老百姓要确实感觉到自己腰包鼓了,感觉网购更方便了,很多东西都能买得起了,这是高质量发展最核心的要求。


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很多老百姓基本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社会需求已经多元化,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多元化的休闲、高质量的医疗和教育服务等。


随着老百姓的需求、人民的需要发生变化,中国的增长速度不可能像过去那样还是粗放式的大规模增长,以前只要生产出来就会有人买,现在不一样了,所以从高速度到高质量发展,实际上符合广大老百姓的需求。


中国新闻周刊:近几年供给侧改革,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怎样的基础?


李稻葵:供给侧改革非常重要,其中最明显的成效是去产能,消灭了大量产能,15%左右的钢铁产能被消灭了,15%~20%的煤的产能被消灭了,这些产能消灭后,钢铁、煤、电解铝等基础行业的供求关系就恢复了,不再是供大于求。


与此同时,很多下游的制造业也开始自发去产能。连续52个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为负数,使得很多企业退出,市场对企业而言宽松了,价格也逐步回升,PPI回暖,企业利润开始上升,投资者情绪开始变化,开始沿着新的高质量的生产发展方向投资,这是过去几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大亮点。


中国新闻周刊:提质增效后,中国将会对世界经济有怎样的影响?


李稻葵:中国将仍然成为全球最大的增长来源,所以在传统领域,比如铁矿石,原油等市场,中国仍然是第一大买家,将持续提升购买的能力,增加谈判能力。


特别要强调的是,在终端消费方面,包括高端消费品、旅游产品和服务等,中国的购买力也将会增加,所以中国的谈判能力应该还会上升。所以,我相信2018年将是一个上升的重要年份。


中国新闻周刊: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今年的消费市场将呈现怎样的变化?


李稻葵:今年的消费市场仍然会延续过去几年态势,不断上升。


消费和投资有重大不同,消费是上亿的家庭各自独立决策的结果。所以消费的上升短期内急不得,政府用很多的政策,短期内刺激不起来,而一旦形成上升态势,会持续很长时间。


所以我坚信,现在的中国正处在消费不断上升,增速会超过经济增速的过程。据我的测算,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48%,到2020年将达到50%。



体制机制要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中国新闻周刊:《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为6.5%,你怎么看?


李稻葵:6.5%的目标并不低,实际上我的预测是6.8%,所以6.5%的目标一定能完成。如果完成的话,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中国仍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增长来源国。


同时,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进出口国,所以,尽管特朗普在搞贸易保护措施,中国会捍卫自己的利益,在若干领域给予回应,但不会打全球的贸易战,中国有这个责任有这个担当,今天的报告中实际上已经就这一点做了原则性的表态,这点非常重要。


中国新闻周刊:此次“调查失业率”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有何重要意义?


李稻葵:以前我们只谈登记失业率,只是对本地有户籍人口而言,但有户籍人口失业情况一般不太严重,就业渠道很多,真正的难点是那些没有户籍的常住人口,他们如果失业,就会为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冲击。


一般来说,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的差别在1%,《政府工作报告》的目标也是5.5%和4.5%,所以今年提出用调查失业率补充登记失业率意义重大,意味着中国的整个统计结构,统计系统更加地面向市场,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靠行政手段、行政划分来进行局部调查,而是全面统计,全面调查,更好体现共享发展要求。


中国新闻周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着力推动平衡发展,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加快成长”,对此,你如何理解?


李稻葵:中国经济已出现群体化、板块化的格局,比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港珠澳等。此次报告中特别提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是首都功能转换,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带动周边发展的重要抓手。


京津冀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极,过去这方面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这次报告着重谈到这个话题,在今年可能会有大动作。


中国新闻周刊: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体制机制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李稻葵:涉及的体制机制很多,一是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必须改革,目前还不到位。二是金融监管体制要整合,不能分散。现在的情况是,金融企业是整合的,一些大的集团比如平安、工行已经是全能的金融机构,控股保险、证券、信托,证券上市等,但监管却是分散的,所以监管体制要改革。三是地方政府考核机制要改革,债务市场要调整,债务市场大有可为,因为在中国的体制下,债市更值得发展,因为债市对法律的要求比股市要低一些,而谈到直接融资、地方政府债务,都需要债务市场发展得更好。


针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政府的行为也要转变,政府的着力点应该是做一些基础性的改革,除了国企改革和金融改革之外,政府过多的审批也要取消。


中国新闻周刊:在防控金融风险方面应该怎样做?


李稻葵:防控金融风险到了关键的一年,客观地讲,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企稳向好,国际贸易环境在改善,因此要抓住企稳向好的机遇,真正化解一些想化解而没有化解的问题,比如呆账问题。因为呆账问题在经济好的时候化解相对更容易,失业情况没有那么严重,整个经济在恢复,利润在上升,好的企业更多。


越是在这个阶段,越要抓紧从根上化解一些金融风险,使呆账坏账能够真正被剔除出去。现在的问题是联保太多,一旦一个企业出现呆账坏账,出现破产,当年给它担保的企业也跟着倒霉,就像癌细胞,切不干净。


我建议适当地解锁,适当地把当年一起联保贷款的企业切除干净,合同部分或者作废,或者对其责任确立上限,不能无限责任,这样,需要破产的企业就能切除干净。否则就是,越糟糕的企业,越需要营养,因为不贷款就会死掉,影响一片,所以,反而是癌细胞吃了营养,好细胞却没有营养了。


对于这一点,还需要调研,但功在千秋,能够提高未来几年金融的质量。


中国新闻周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放宽或取消外资进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股比限制,对于中国的金融行业是否会带来更大风险?


李稻葵:原来外资投资银行有50%的上限,这次放开了,我认为首先是中国金融企业自身能力增强了,不担心金融和金融服务业放开后,外资会带来的冲击。经过16年历练,我们有应对的本事和办法,所以中国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不怕外资进入。


此外,金融服务全面放开,也是对特朗普保护主义最好的回应,你搞保护,我们放开,而且我们有实力放开,这是很重要的,而且在国际上应该会有很大影响。


主观指标应纳入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看来,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应该如何建立?


李稻葵: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还在完善,其中包括消费拉动,高新科技产业贡献率、研发的力度、自主技术掌握程度,以及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贫困发生率的下降等。


但我最关心的是如何给地方政府重新设计一套体系,激励他们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施政,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仅仅追求发展的速度,这方面需要很多探讨。


我建议,考核政府不要考核GDP总量,而是考核本地常住人口人均GDP增长速度,也要考核本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这就符合老百姓对高质量发展感受的客观要求。


另外,我也建议,以某种方式,部分考虑本地居民的主观感受,比如通过上级单位独立调查,将本地居民的主观感受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指标,如果这方面做好了,我们可以用老百姓主观感受来衡量官员的行为。


所以我认为在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中,不光要考虑客观指标,主观指标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