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至暗时刻》:油腻中老年的最后逆袭

闵杰  2017-12-07 19:40:51

一个66岁的油腻老年人 如何带领国家在最黑暗的时候找到希望?



2018年的奥斯卡角逐,已经可以提前预判:最激烈的竞争将会产生在两个英国导演执导的影片之间,一部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敦刻尔克》,另一部是乔·赖特导演的《至暗时刻》。

巧合的是,两部影片聚焦的是同一历史事件:发生在1940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那是二战期间英国最焦灼的一段历史,事关战与和,事关存亡和独立,事关自由和捍卫荣光。



这段历史成了备受好莱坞青睐的IP。还有一部是6年前的《国王的演讲》,这部电影最终拿下了第83届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四个重量级奖项。


《国王的演讲》剧照

《国王的演讲》、《敦刻尔克》、《至暗时刻》三部电影,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套装,如果打包起来看,可以更完整的理解那段历史。从剧情上看,《至暗时刻》几乎就是在讲《国王的演讲》之后、《敦刻尔克》之前,英国经历了什么。尤其是《至暗时刻》和《敦刻尔克》,就像一个硬币的A面和B面。


《至暗时刻》剧照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9月3日,英法两国,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宣而不战。27天后,波兰全面沦陷。纳粹德国势如破竹,1天拿下丹麦、23天攻陷挪威、5天搞定荷兰、18天吃掉比利时……

号称强大的法国军队,却躲在全长390公里的马奇诺防线背后,但德国人居然在1940年5月越过防线左翼,从后方进抵马奇诺,迫使驻守在此的40万英法联军,紧急撤退到敦刻尔克。

这就是克里斯托弗·诺兰在《敦刻尔克》里,通过海上、陆地和空中三个维度,全景展示英法联军被德军包围在敦刻尔克时,仓惶撤退的情形。

《敦刻尔克》专注在前线,没有出现丘吉尔、希特勒这些“大人物”,完完全全抛开这些幕后决策者,只留下小人物。整个影片带有诺兰浓烈的个人风格,台词不多,用音乐铺满全片,推进节奏。在时间运用上,诺兰是一位游刃有余的大师,三条故事线,不同时间长度,却有意平行剪辑,造成假象。

而《至暗时刻》,则完全相反。剧情彻底退到后方,作为一部二战片,却几乎没有战争场面,只有大量的室内对话、辩论和演讲,是典型的“嘴炮戏路”。导演赖特从他执导的第一部电影《傲慢与偏见》开始,就在对影片的视觉掌握上展现出了过人天赋。《至暗时刻》的构图和色彩都保持着英国式的严谨、工整和唯美。

而影片最成功的地方,是选取了一个关键国家、在一个非常时期的一个特别人物。这就是二战白热化时期,英国临危受命的首相,丘吉尔。毫不夸张地说,从1940年5月10日到6月4日,是决定英国历史命运的26天。而掌控英国命运走向的人,正是丘吉尔。



1940年5月8日,“在野党”工党,在“党魁”克莱门特·艾德礼的带领下,在上议院“攻击”一直以来对德国主张“绥靖政策”的张伯伦,胁迫他辞去“首相”一职。


以张伯伦为主席的保守党内,打算把66岁的秃顶老胖子丘吉尔,丢出去当靶子。这样既可以堵住工党的嘴,又能继续执行“绥靖政策”,跟希特勒进行和平谈判。

为什么非得是丘吉尔呢?

因为他不仅是个不讨喜的人,甚至让人有点讨厌。

他名声不好,老爸死于梅毒,老妈也很风流;他从1900年就踏入政坛,直到1940年以前,40年间他当选了无数次议员,做了数个头衔的内阁大臣(内政、海军、军需、殖民事务、陆军、财政),但换来的结局是在内阁里毫无威望,没有人会听他指挥;他的政绩一塌糊涂,尤其“一战”中由他指挥的“加里波利之战”,英军一次性损失士兵2万余人——这成了他在英国政坛上最大的丑闻。

国王乔治六世不喜欢他。前任国王、爱德华八世为了迎娶美国辛普森夫人而选择退位的风波中,丘吉尔对国王持同情态度,于是天生口吃的乔治六世才极不情愿地登上王位。影片中一个幽默的小细节传达了国王对他的“嫌恶”:在丘吉尔亲吻了国王的手背之后,国王立刻把手背过去,在衣服上蹭掉他的痕迹。

他的敌人,希特勒,曾经用最粗鄙的语言辱骂他。1939年夏天,丘吉尔在报纸上声称:“德国纳粹代表着一个前所未有的‘邪教组织’。”这话传到希特勒耳朵里,后者立刻发飙,直接在广播开骂,说丘吉尔是“肮脏的骗子”、“臃肿的肥猪”。

在印度开展“非暴力不合作”的“圣雄”甘地也是丘吉尔的眼中钉、肉中刺。1931年,丘吉尔在评论他的这位反殖民主义对手时说:“看到这位煽动性的律师如今以一个苦行僧的形象半裸着上身迈步走在总督官邸,我就感到烦恼和恶心。”

这个嗜好抽雪茄、喝酒的胖子被人形容为粗鲁冒进、难以交往。不过,在二战前那个绥靖主义盛行的年代,丘吉尔几乎是英国政坛唯一始终大声疾呼警惕希特勒、反对裁军的异议分子。



所以,尽管被推向前台的丘吉尔,不过是执政的保守党和在野的工党相互妥协的结果,但他却把这个国家最重的担子挑在肩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至暗时刻》用极为成熟的电影语言,细致刻画了在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面前,一个66岁的油腻老年人,如何逆袭成国家的英雄,如何带领国家在最黑暗的时刻找到方向?

在影片中,丘吉尔的几次演讲运用的极为巧妙,不仅让整个影片充满气势,也非常到位的传达了,在最煎熬的20多天里,丘吉尔的内心经历了什么。

刚上任的丘吉尔雄心勃勃。5月13日,丘吉尔在下议院发表就职演说《热血、辛劳、汗水和眼泪》,称将不惜一切代价赢得胜利。“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我们就无法生存。”慷慨激昂的演说,为他赢得了下议院381票的全票支持。

但具体怎么阻止势头日盛的纳粹德国,英国要付出多大代价,后果会怎样,他完全不清楚。他让被困在加莱的4000英军,牵制正往敦刻尔克集结的德军,导致4000英军不到一天就全体阵亡。保守党主席张伯伦,和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子爵,同时以辞职为名,威胁丘吉尔同意他们与德国和平谈判的主张。

加莱战场失利,联军被困敦刻尔克,以及内阁成员的“逼宫”,让本就孤军奋战的丘吉尔,陷入了绝望的处境里。

在影片中,他变得更加乖戾。没完没了地喝酒、抽雪茄、喃喃自语着骂希特勒是下等杂种,甚至不顾及女秘书在场,光着身子在屋里走来走去……

在他最失意的时候,国王乔治六世意外拜访了他。国王在地下室里找到丘吉尔,鼓舞他通过了解民意来做决定,而不是一个人扛下全世界。

受乔治六世鼓舞的丘吉尔,变得刚毅而果敢。永不妥协的伦敦市民和坚决不同意和谈的下议院代表,极大地鼓舞了丘吉尔抗争到底的信念和决心。

此刻的整个欧洲,只剩下英国还在死扛,如果英国投降,纳粹就将长驱直入。因为这个古怪、倔强的丘吉尔,整个英格兰,选择决不投降。

丘吉尔下令执行代号为“发动机”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救援。5月26日,大撤退正式开始,到6月4日,短短8天内,33.8万盟军成功撤离,堪称战争史的奇迹。同一天,丘吉尔发表著名演说《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

影片在高潮处戛然而止。导演乔·赖特以英伦式的古典主义优雅,来拍摄历史的焦灼。枯燥的辩论、演讲,通过富有节奏感的导演手法,呈现得凌厉、饱满。

当然,还有主角加里·奥德曼影帝级的表演。对比《国王的演讲》中那个丘吉尔,大肚、浓腔、奸诈、典型的官僚主义形象,加里·奥德曼塑造的丘吉尔,简直是“神作”,完美的呈现了一个油腻中老年的逆袭过程。

最近在朋友圈热传的一张图是,“人到中年整个一出西游记。悟空的压力,八戒的身材,老沙的发型,唐僧一样絮絮叨叨!还特么离西天越来越近。”

谁说不是呢?但《至暗时刻》告诉你,这样一个油腻、白胖、骂骂咧咧的中老年,也可以在离西天越来越近的时候,带领整个国家实现逆袭。

正是加里·奥德曼出神入化的演技,让观众理解了丘吉尔的痛苦与不安,又在电影的最后时刻聆听了一场最伟大的演讲,才会真正理解,英国决不投降的力量又从何而来?

于是,很多人在说,“明年奥斯卡影帝不用提名了,直接颁给加里·奥德曼就好。”

2002年,英国曾进行过一次电视民意调查,公众评选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丘吉尔名列第一,力压莎士比亚、达尔文、牛顿、披头士列侬。

尽管历史给了他公正的评价。但放在当代的语境下,丘吉尔式的人物仍然会是一个危险的存在。

从历史的角度,给他怎样的桂冠殊荣都可以。但回归现实,当前的英国,仍然面临的恐怖袭击频发,英国脱欧等种种问题。在现实政治中,有多少人会再次选择丘吉尔这样的政治家来鼓舞人心?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