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达摩院:阿里巴巴的科技雄心

贺斌  2017-11-15 09:44:19

商业与科技、市场与研究 达摩院必须将其完美结合

10月11日,以“飞天·智能”为主题2017杭州·云栖大会在浙江杭州云栖小镇开幕,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开幕式上演讲。图/中新


四名科学家同时盖上印章后,两名“武者”展开长卷,淡淡的水墨之间,“达摩院”三个大字跃然纸上。


在武侠世界里,“达摩院”代表着武林绝学和至尊,这是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为新成立的研究院取的名字。就在2017云栖大会前两周,阿里巴巴集团首席人力官童文红给马云打电话,讨论研究院如何命名,马云灵光一闪,“达摩院”三字脱口而出。


而在此前长达半年的酝酿中,阿里巴巴内部都将这个新机构称做“阿里巴巴全球创新研究院”。


“为什么一定要研究院、实验室这样的说法,为什么不能创造一个自己的名字,我觉得达摩院就很好。”马云在给童文红的电话中说,他甚至连英文名都想好了,就是拼音DAMO。


正如在名称上独辟蹊径一样,马云希望达摩院能走出自己的模式,“我们会学习IBM,学习微软,学习贝尔实验室,学习在过去人类历史科技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巨大的经验和教训,但我们必须走出自己的路。”


按照阿里巴巴在云栖大会上的说法,“达摩院”是探索人类科技未来的实验室,阿里巴巴将在研发投入1000亿元,用于涵盖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创新的研究。


在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看来,这是18岁的阿里巴巴应有的担当精神。他将“达摩院”视为阿里巴巴将留给世界最好的东西之一。有一天即使阿里巴巴不在了,希望“达摩院”还能继续存在。为了做到这一点,“达摩院”必须做到商业与科技、市场与研究的完美结合。


“向技术要红利!”


在十年前,马云可不是这样想的。那时候的他,曾经坚决反对公司有任何研究室、实验室,因为在他看来,当时阿里巴巴还是一个初创公司,在还没有立足之前就考虑研发是大灾难。


在“达摩院”筹备组成员、阿里巴巴技术战略部总监刘湘雯的印象中,早在2008年,阿里巴巴就已经从战略层面考虑,从一家电商公司变成一家数据公司。尽管有这样一个愿景,大家却并不知道如何去做。当时,阿里巴巴的平台沉淀了很多数据,怎样去发挥数据的价值,从技术上怎么做,引发了阿里巴巴高层一系列的思考。


最终,马云选择了相信云计算,成立了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虽然没有被叫做“研究院”,但在刘湘雯看来,这是阿里巴巴第一次从战略上向科技进行转移。至此,阿里巴巴全面进入云计算,对自身的定位也从一家电商公司变成一家数据驱动的公司。


2014年,阿里巴巴成立了iDST(Institute of Data Science&Technologies),这是阿里巴巴集团专注于底层数据技术研究的机构。此前,马云已经把下一个时代命名为DT时代,也就是数据科技时代。而iDST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技术为依托,打造图像视频、语音交互、自然语言理解、智能决策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 为阿里巴巴集团的电商、金融、物流、社交、娱乐等业务提供强大的技术后盾。这些AI技术通过阿里云平台对外形成产品化的输出。


用刘湘雯的话说,“达摩院”的成立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离不开“母体”阿里巴巴的发展。一个公司只有当业务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有足够复杂的场景,足够多的业务体量,才会有足够多的科技难题出现,才能支撑一群科学家在里面做事情,才会产生一家机构,因此,“达摩院”的出现是阿里巴巴发展的必然。


“如果说阿里云让我们拥有了计算的能力,那么iDST则更多的是提供算法的能力。我们集中建设了这样一批能力,加上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场景跟数据,然后才提出了向更纵深去发展。”刘湘雯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道。


刘湘雯第一次听到马云谈到关于建立“达摩院”的设想是在今年3月,阿里巴巴内部召开了首次技术大会,会上马云分享了他的科技愿景。马云认为,此前18年,阿里巴巴的商业场景推动了技术升级,面向未来20年,核心技术升级才能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必须建立起NASA这样的机构。


“必须向技术要红利!”这句话,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张建锋在会上重复了多次。而早在2016年云栖大会上,马云就提出过“五新”战略,即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术和新能源。截至2017年3月,新零售已经在落实,新金融正在布局,“已经到半路了”,接下来“必须组建阿里的新技术”。


在这次技术大会上,马云动员全球两万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投身“新技术战略”,并启动“NASA”计划,“面向机器学习、芯片、物联网、操作系统、生物识别这些核心技术,我们将组建崭新的团队,建立新的机制和方法,全力以赴。”马云强调,“以前我们的技术跟着业务走,是‘兵工厂模式’,但手榴弹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导弹来。阿里巴巴必须思考建立导弹的机制,成立新技术研发体系,聚焦核心领域的研究。”


阿里巴巴有着巨大的野心——未来20年,阿里巴巴要构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服务全球20亿消费者,创造1亿就业机会,帮助1000万家企业盈利。因此,“NASA”计划的目标也是面向未来20年,其产品或服务能够覆盖到20亿人。


“NASA”计划


据刘湘雯介绍,“NASA”计划的2万多人,不仅是研究人员,也包括工程技术人员。近3年来,阿里巴巴人才数量年均增长40%以上,目前拥有2.5万名工程师和科学家,500多位博士。在36位合作人中,有9位拥有工程师背景。


同时,阿里巴巴也面向全球网罗顶尖科技人才。今年3月,人工智能专家、前南洋理工大学教授王刚加入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6月26日,亚马逊最顶级的华人科学家任小枫加盟了阿里,出任iDST副院长。


9月11日,量子技术领域的重量级人物施尧耘加入阿里巴巴,担任阿里云量子技术首席科学家,负责组建并领导阿里云量子计算实验室,同时,施尧耘也在之江实验室担任副主任,该实验室是由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出资成立的混合所有制新型研发机构,9月6日正式挂牌成立。


按照“NASA”计划,如果2万多人才全涌到阿里巴巴所在地杭州,似乎也并不现实,在人才聚集地建立海外实验室成为实现“NASA”计划的更好方式。就在云栖大会当天,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张建锋透露,“达摩院”已经开始在全球各地组建前沿科技研究中心,包括亚洲达摩院、美洲达摩院、欧洲达摩院,并在北京、杭州、新加坡、以色列、圣马特奥、贝尔维尤、莫斯科等地设立不同研究方向的实验室,初期计划引入100名顶尖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张建锋表示,选择在何地建实验室主要有两个原则,一是根据当地的人才状况,比如以色列的安全做得很好,美国的一些大数据算法人才比较好等;二是跟业务有一些关系,比如新加坡本身是有产业基础的,更有利于科技成果在当地转化。


据刘湘雯介绍,现在杭州、北京两地的实验室已经在建设中,美洲、欧洲等实验室的人员陆续到位,已经开始做一些事情。新加坡在加快团队建设的速度,可能很短的时间就能到位。俄罗斯和以色列的实验室还处于筹备阶段。


“NASA”计划已见雏形,但究竟研究哪些领域并没有确定。10月10日,就在云栖大会前一天,13位顶级科学家造访阿里巴巴,并与马云举办了一场座谈。


在这13位科学家中,包括中国唯一的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院士、中国量子力学第一人潘建伟院士、定义了“计算思维”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周以真、全球人脸识别技术“开拓者”和“探路者”汤晓鸥教授等。这些科学家研究领域不同,但都参与了“达摩院”的出谋划策。


数年前,潘建伟曾向阿里巴巴提出,成立一个中科院跟阿里巴巴联合量子计算的实验室。今年7月30日,中国科学院-阿里巴巴量子计算实验室正式成立,实验室将结合阿里云在经典计算算法、架构和云计算方面的技术优势,以及中科院在量子计算和模拟、量子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优势,颠覆摩尔定律,探索超越经典计算机的下一代超快计算技术。


“当时我说可能15年之内都不会有产出,也不会有回报。没想到阿里巴巴很快参与进来合作。”潘建伟感慨地说。


这也是“达摩院”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即自主研究中心、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的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全球开放研究项目。


与具有科研优势、地缘优势的著名高校联合建立科研基地是阿里学术合作的主要方式之一。继去年10月成立清华大学-蚂蚁金服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今年1月成立UC Berkeley RISE 实验室之后,“NASA”计划启动以来,5月成立了阿里巴巴-浙江大学前沿技术联合研究中心,阿里巴巴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汇集诸多技术领域内全球最优秀的学术人才,共同打造高效率的科技创新链条和一体化的创新体系。


学术合作的另一种方式是发布全球开放研究项目,将阿里巴巴遇到的工程和技术挑战和各个实验室里最强的学术大脑进行碰撞,进而实现工业界与学术界科技能力的融合。在此次云栖大会上,公布了“阿里巴巴创新研究计划(AIR)”2017全球课题评选结果,在13个国家和地区的99个高校与科研机构(国内54个,海外45个)提交申请的234份科研项目提案中,有40余个优秀项目最终入选。


AIR是阿里巴巴集团探索科技创新设立的首个全球性科研项目,聚焦技术驱动未来,致力于推进计算机科学领域基础性、前瞻性、突破性的研究,以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引领重大科技创新的实践应用,构建技术生态。以此搭建学术界、工业界的合作平台,联合双方优势共同促进前沿技术的发展。


“一家公司要做长远的科研非常不容易。世界上很少有公司能够做到。阿里巴巴能够有此决心,不只是做跟阿里巴巴商业相关的东西,非常高瞻远瞩。”姚期智对达摩院的雄心表示赞赏。


来势汹汹


“达摩院”在成立之初,便显出凶猛的势头。在马云的演讲中,已经提出“必须要超越英特尔,必须超越微软,必须超越IBM”,而首批公布的学术委员会更是“星光熠熠”,十人中有三位中国两院院士、五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包括世界人工智能泰斗Michael I. Jordan、分布式计算大家李凯、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人George M. Church等。


这样的登场,使得达摩院从一开始便赚足了眼球。


“科学研究是有其自身规律的,需要大量的资源、资金和人才,而研究的周期和结果更是无法预测,‘达摩院’才刚起步,现在谈发展如何还为时尚早。”一位某知名企业研究机构的工作人员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达摩院”首批公布的13个研究领域,包括量子计算、机器学习、基础算法、网络安全、视觉计算、自然语言处理、下一代人机交互、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等,涵盖机器智能、智联网、金融科技等多个产业领域。


“这是一个综合决策的过程!”刘湘雯表示,从今3月开始,就在确定研究领域,不光有科研人员,还有从事产业研究的人员,以及公司管理层。


刘湘雯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这些领域基本上会基于整个科技发展的规律,一方面是阿里巴巴自身的业务诉求,另外一方面,虽然没有看清楚它对业务有怎样的影响,但从大趋势来看,有可能是颠覆性的,比如量子计算机。


然而,一些基础性或颠覆性的学科可能投入大,而回报慢,作为一家企业所属的研究院,必须考虑不同类别学科的合理组合。因此要放回产业成熟度的链条上,有一些可能三五年能见到成果,有一些可能需要十年以上。“但究竟是怎样一个比例,目前没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刘湘雯说。


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秘书长王建华看来,“达摩院”的建立值得鼓励,要创新一种模式,总需要有人先去探索、实践,“达摩院”正是这样一种探索。


另一个冲击眼球的是阿里巴巴的人才战略,10月16日,“达摩院”宣布,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聂再清博士、谷歌Tango和DayDream项目技术主管李名杨博士,入职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


不难发现,“NASA”计划实施以来,加入阿里和“达摩院”的顶尖人才,除了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知名企业研究院,加上马云对几家研究机构的公开“宣战”,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挖墙脚”一词。


“达摩院”的成立起到了一种“鲶鱼效应”,相当于整个科研生态里出了一个新物种,一定会打破暂时的平衡,也一定会有人才的流动。但即使达摩院从某处吸引了一个人才,造成该处暂时的空缺,肯定会从另一处补进一个人才,使整个系统领域在某个阶段会快速地进行重新定位,重新达成一种平衡,并且这种平衡往往会比原来更健康。


按照马云对“达摩院”的定位,即“Research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with profit and fun(为解决问题研究并带来利润和快乐)”,刘湘雯认为,“达摩院”招揽的人才除了在专业上彼此认可,在时间地点上恰好也适合这些客观条件之外,从软性条件上来说,双方对于愿景的驱动这件事情要有高度的契合。


经营之道


近年来,阿里巴巴不断加大技术上的投入。财报显示,阿里巴巴2017财年技术投入为170亿元,居中国互联网公司之首。


此次“达摩院”的成立,阿里巴巴宣布将在3年内投入1000亿元,相当于每年330多亿元,几乎是2017财年技术投入的一倍。但在马云眼里,这笔钱只是给“达摩院”的创业基金,实验室绝不能等资金,要有挣钱意识,才能活下去。“我希望不仅仅靠论文活下来,90%以上研究的东西,不能只在实验室里面,必须在市场上。只有这样,这个实验室才能走得长。”马云说。


如何挣钱?作为“达摩院”首任院长,张建锋对此回应道,达摩院作为一个依托大数据而建立的新型的研究机构,需要一个产业的支撑。而阿里巴巴拥有诸多业务,有金融科技,有电子商务,有物流等等,都是对研究非常重要的支持。同时,依托于阿里云平台,达摩院可以连接更多的应用场景给客户,使他们通过研究院和阿里云这个平台,能够去做智慧城市,做工业大脑,做医疗大脑,连接更多的行业。“我认为这是现在达摩院最大的价值。”


刘湘雯认为,阿里巴巴企业的本质决定了“达摩院”在做科技成果转化上是有天然优势的。


在她看来,一方面,阿里巴巴有丰富的业务场景,都会来到“达摩院”里找他们能用的东西,而“达摩院”通过设立技术开放日,也可以向业务团队去介绍他们的东西。


另一方面,更大的优势就是阿里云。“阿里云从‘达摩院’这头看,是一个放大器,从客户那头看是一个漏斗。”刘湘雯说。


在旷视研究院院长孙剑看来,企业研究院分为两种,一种是研究的内容和企业没有太大关系,主要只是起到“保险”的作用,确保公司将来在大的方向上不要走错;另一种是研究和企业,和当前产品能够有效结合,为公司赚钱。


“其实如果看过去的这些研究院,当一个公司快速发展的时候,或者公司的赚钱是非常没有问题的时候,这个研究院是会蓬勃发展的。但是公司的经济有问题的话,研究院是第一个会被考虑裁减的,因此在企业快速发展,在形势大好的时候,最需要拿出资源投入对未来的投资。”孙剑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从这一角度,阿里巴巴三年1000亿元的投入,显然能给“达摩院”一个相对宽松的科研环境,但如何运用这笔资金,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刘湘雯表示,达摩院实行的是院长负责制,资金大部分可能会花在人才上,因为对于一个研究院来说,最主要的就是人才,此外,还将用于购买必要的科研设施。


接下来,“达摩院”既会建自己的研究院,也会建联合的实验室,还会向学术界开放,资金也会朝这三个方向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