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以中欧合作的稳定性应对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

蔡如鹏  2017-06-12 18:11:20

中欧共同发出支持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发展繁荣的信号,就是冀望双方之间能够加强合作,不仅实现互利双赢,也可以在世界格局中发挥积极作用



6月2日下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左)、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共同会见记者,介绍第十九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成果。摄影/本刊记者 刘震


以中欧合作的稳定性应对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蔡如鹏

5月31日至6月2日,李克强总理正式访问德国并举行中德总理年度会晤,赴布鲁塞尔出席第十九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并对比利时进行正式访问。

这是李克强就任总理以来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的第9次正式会面,也是4年内与欧盟领导人的第5次会晤,与比利时领导人的第4次会面。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欧领导人会晤相比往年提前了数月。而在美国外交、贸易和气候政策越来越同欧洲的核心利益发生冲突的大背景下,此次会晤格外引人关注。

分析认为,在欧洲面临复杂形势、世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当下,李克强总理此次出访,不仅对中欧及中德关系具有重大意义,更是给双方提供一个契机,对外发出推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的积极信号。

做创新合作的“黄金搭档”

此访是李克强总理上任后第三次访问德国。访问期间,他同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了多场会晤,见证双方合作文件签署,共见记者,共同出席“中德论坛——共塑创新”并发表演讲,同中德经济界人士互动交流等。此外,李克强还会见了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

中国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中德建交45年来,两国政治互信和务实合作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今天,中德关系已成为中欧关系中最深、最实、最广的一组双边关系,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默克尔总理任内已十次访华,创下西方在任领导人访华之最。除了密切的工作关系,两国领导人之间还建立起了个人友谊。两位总理相识以来,在双、多边场合曾8次会面,通过5次热线电话。

2013年3月15日,李克强当选国务院总理,默克尔是第一位给他打来祝贺电话的外国领导人。时隔半年,9月23日,默克尔领导的联盟党在德联邦议会大选中获胜,李克强也第一时间致电祝贺。

2016年6月12日傍晚,在与来华访问并举行第四次中德政府磋商的默克尔举行小范围会谈之前,李克强总理首先安排了一项特殊的外交行程:与默克尔在颐和园散了20多分钟步。

李克强总理第二次访德期间,默克尔邀请他一起逛超市,还买了两张明信片请李克强寄给夫人和女儿。随后的论坛上,李克强赠送给默克尔一把精巧的鲁班锁,寄语中德共解世界性难题。

默克尔第八次访华期间,李克强更是亲自陪她到自己的家乡安徽访问,一起品尝中德学生共同酿制的德国黑啤,并以徽菜款待默克尔。

此番李克强到访德国,在正式会晤结束后,默克尔特意在柏林郊外的别墅为李克强举行了小范围晚宴。这栋已有上百年历史的红砖别墅由建筑师布鲁诺·阿伦斯设计建造,极富欧洲特色,曾是德国前总统约翰内斯·劳和家人的住所。

正式会晤中的一些意犹未尽的话题被带到了晚宴上,原计划一个小时的晚宴进行了两个多小时。期间,两位老朋友并肩在别墅后花园散步,一起品尝鸡尾酒,在轻松的氛围中讨论双方共同关心的话题。

舆论认为,这些愉快的互动瞬间,不仅透露出两国领导人之间的深厚友谊,更反映出两国关系的亲密和融洽程度。

如今,除了中德总理年度会晤之外,两国还建立了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等一系列会晤机制。定期会晤机制已成为中德交往的重要特点之一。

“定期会晤机制有助于增进双方的政治互信。”中国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认为,这次李克强访问德国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延续了中德高水平对话机制,进一步增进了两国的政治互信,“而这种政治互信对深化务实合作,推动中德关系不断向前具有非常积极正面的作用。”

这一点在会晤后发布的成果清单中也得到证实。这份清单中,双方对中德关系的长足发展再次给予肯定,并表示要保持高层交往的势头,进一步增进政治和战略互信,加强对话、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朝更高水平迈进。

中德双方还签署了十余份合作协议,涵盖经贸、新能源汽车、三方合作、金融、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分析认为,这些协议将有助于“中国制造2025”对接德国“工业4.0”。

此前,在李克强的力推下,“中国制造2025”对接德国“工业4.0”已经取得了一批成果:中德合作建设的首条“工业4.0”示范线已在沈阳落地,沈阳、青岛、芜湖、揭阳、太仓等各具特色的中德产业园区蓬勃发展。

而李克强此次访德期间不仅见证了中德共同签署“中国制造2025”创新中心合作协议,还见证了江淮汽车集团与大众汽车、北汽集团与德国戴姆勒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和备忘录。

同德国打了几十年交道、经历了中德关系发展诸多重要时刻的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认为,如今世界处于新一代工业革命的前沿,德国和中国都是工业、制造业大国,也是实体经济和贸易大国。双方在制造业上的差别是,中国数量大,德国质量高,而这一差别正是中德合作的潜力。

李克强在访问期间也表示,德国的制造业世界领先,中国则是一个后起的、还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德国产品处在全球市场的高端,中国产品正在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德国有先进的科技和蜚声世界的工匠精神,中国有巨大的市场。

他说,“我们的合作对双方、对全球,包括联合拓展第三方市场都有重要意义。”

除了对接德国“工业4.0”,李克强此次出访德国的另一个目的是促进中德创新合作。国务院研究室宏观司副司长王检贵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总理对这一点很看重。三年前总理访问德国时,两国就发表以共塑创新为主题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这是指导两国中长期创新合作的管总规划”。

在密集的行程中,李克强不仅与默克尔共同出席了“中德论坛-共塑创新”,还发表了题为“做创新合作的‘黄金搭档’”的演讲。

他在演讲中说,创新给中德关系装上新的引擎,两国应以创新为引领加强合作。中方希望以市场为导向与德方在制造业领域加强创新合作。

王检贵说,过去几十年两国科技部门和研究机构有过很多成功的合作,但李克强总理认为,中国创新合作不应局限于“象牙塔”,而应面向市场,适应多样化的需求,这样的合作前景更广阔。

在这次访问中,李克强提出,中德创新合作应进一步“升级”:两国创新合作不仅包括科技、基础研究和教育领域的合作,未来还会更多表现在企业间通过市场的合作,尤其是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过去的创新合作中,大企业居主导地位,中小企业主要为大企业生产零部件、提供专业化服务等,是从属式的协作配套关系。现在的创新合作中,许多中小企业依托互联网等信息平台,为大企业提供研发、生产、管理等全产业链支持,是嵌合式的融通创新关系,可以进行更平等的创新合作。

“所以,这次总理提出要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重塑创新合作的‘生态圈’。”王检贵说,德国有1300多家“隐形冠军”企业,占全球近一半,中国也有数十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双方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合作基础。

除了中德传统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外,两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上的合作也日趋紧密。成果清单第三条提出:双方将共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将依托中欧班列带来的物流便利促进两国电子商务合作发展,让中德经贸合作搭上“互联网经济”快车。

在李克强此次出访前,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杨燕怡曾媒体表示,自2015年第十七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做出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和欧洲发展战略的决定以来,“一带一路”建设在欧洲方向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

杨燕怡表示,中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倡导的“五通”开展了有益的交流合作。特别是在设施联通方面,双方建立了中欧共同投资基金和“互联互通合作平台”,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和“泛欧交通运输网”之间的合作,将匈牙利-塞尔维亚铁路建设作为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合作和中欧整体合作的重要内容,促进中欧数字合作,开通中欧货运班列,中方还同欧盟成员国加强在机场、港口等地的设施联通合作。

“所有这些对推动中欧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的联通,释放各自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杨燕怡说。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认为,对于“一带一路”建设,德国以及欧盟亦非常期待能给自身带来机遇。

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总理此次欧洲之行的一大亮点,就是让“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的“工业4.0”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深度对接,实现共同跨越式发展。


6月2日晚,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布鲁塞尔与比利时首相米歇尔共同参观吉利沃尔沃汽车创新成果展。摄影/本刊记者 刘震

“欢迎来到‘中欧合作’新时代!”

在双边经贸关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欧间除了共同利益,也存在分歧和摩擦。这些分歧主要表现在产能过剩、双向开放,以及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等问题上。

尤其是进入2016年下半年以来,中欧经贸摩擦开始进入复杂时期。今年2月,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以欧洲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领域被限制,以及中国收购欧洲技术存在风险为由,向欧盟委员会提交申请,要求对来自中国的投资进行筛选。

这直接导致了中国投资者对德国半导体巨头爱思强的收购失败。

国务院研究室宏观司副司长王检贵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欧盟做出上述决定,是因为有些人觉得中国这些年发展太快,企业竞争力显着增强,担心中欧之间的经贸合作会逐渐朝着不利于欧盟的方向发展。

“总理此次出访,除了凝聚共识、促进合作之外,也要化解分歧。通过对话协商,共同管控、处理好贸易逆差、对等开放、产能过剩等领域的分歧。”王检贵说。

在这方面,李克强总理说服默克尔公开表态支持欧盟履行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义务,就是一个最有力的例子。

早在中国“入世”之前,一些WTO(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就质疑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认为中国商品的国内价格不能反映真实成本,并在反倾销调查中采用替代国的做法。这种做法并不符合世贸规则,但在中国“入世”谈判期间,部分成员要求将这一做法永久化。

经过艰苦的谈判,《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有一个条款,也叫第15条,规定WTO成员在对华反倾销调查中,可以不使用中国制造商的成本数据为依据来确定倾销幅度,而是选择一个第三国同类商品的国内成本或价格。但这种替代国做法必须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5年之后终止。

“入世”时,中国政府从大局出发,接受了这条附加过渡期限的歧视性条款。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明智的。15年来,中国出口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从单个企业来看,这个条款是非常不公平的。

替代国条款的适用期限是15年,并已于2016年12月11日失效。但一段时间以来,欧盟始终将“市场经济地位”概念与此相捆绑,拒绝履行这一承诺。

李克强在外交场合曾多次强调,“市场经济地位”与“履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15条承诺义务”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敦促有关方面履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15条义务。

“用法律专业术语讲,这是一个‘日落条款’,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应当自动终止。”他说,“我们需要尊重国际法、国际规则和由此制定的商业规则。”

在这次访问德国期间,李克强总理与默克尔24小时内3次会面商谈。从5月31日下午举行中德总理年度会晤、当晚在默克尔郊外别墅共进私人晚宴,再到6月1日上午在德总理府举行小范围会谈,李克强3次就“履行15条义务”与默克尔积极沟通,最终说服默克尔首次面向媒体做出积极的公开表态。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际学部副主任周弘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虽然问题的最终解决仍需一个过程,但德国此番表态将在欧盟内部起到引领作用。

这次李克强出访欧洲,中欧能在欧洲不确定性增加、双方局部分歧扩大的形势下达成广泛共识,中国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认为,这除了双方有很多共同点和需求一致外,外部因素也起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梅兆荣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思潮上升,经济全球化面临严重挑战。尤其是英国脱欧、特朗普上台后,欧盟国家愈发感到自身与传统盟友美国、英国之间的嫌隙在扩大。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北约峰会和G7峰会结束后表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能够完全依赖别国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在过去几天里体会到了这一点。欧洲人必须真正地将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此形势下,欧盟亟需得到中国的支持。”梅兆荣说。

中欧领导人会晤通常在每年7月举行,欧盟方面此次努力将会晤提前,就是希望中国能支持联合国、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支持欧盟在世界多极化上作为一极的地位。

在6月1日与默克尔共同出席的记者会上,李克强表示,中德都主张奉行多边主义,维护现行国际体系,遵守国际关系准则以及包括世贸组织规则在内的各国达成的共识,支持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另外还表示将进一步推动市场开放,指出没有理由再次关闭市场。

默克尔则回应说:“我很高兴德中共同认可某些原则,例如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她还表示,中国“几千年来就是一个传统的贸易国家”,因此知道“自由贸易有利于双方,有利于各方”。

默克尔呼吁推动欧盟与中国之间的投资协定谈判,称“今后和中国签署自贸协定也是可以想象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认为,中欧共同发出支持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发展繁荣的信号,就是冀望双方之间能够加强合作,不仅实现互利双赢,也可以在世界格局中发挥积极作用。

冯仲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维护自由贸易体制、促进经济全球化,一直是中欧间的共同主张。特别是中国成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后,这项主张发挥出的效果进一步推动了中欧的紧密合作。

近年来,中欧贸易往来快速发展,双方在投资、就业、创新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显着成果。2016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5470亿美元。截至今年3月,中国对欧盟累计直接投资733亿美元,欧盟对中国累计实际投资1146亿美元。

李克强在访问中强调,中国与欧盟是全面战略伙伴,中方始终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乐见一个团结、稳定、开放、繁荣的欧洲,这将有利于推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化。

他还表示,当前国际形势“不稳定因素增多”,“我们要以中欧合作的稳定性应对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

在此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举行的前一天,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理由是美国利益因此受损。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195个国家和地区都签了字,被视为对抗全球变暖、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

此前,全世界只有叙利亚(因为内战)与尼加拉瓜(认为要求太宽松)拒绝《巴黎协定》。美国的退出,使得欧盟和中国被推到应对全球变暖的最前排,欧盟与中国的合作也因此备受瞩目。

中欧领导人会晤举行的当天,各方的关注点大都集中于中欧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会晤开幕式上说,欧盟在《巴黎协定》和能源转型问题上都不可能“后退”。

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当天下午表示,中国和欧盟是战略伙伴,在贸易投资、气候变化、移民危机、朝鲜等问题上,我们的合作将继续扩大和加强。

图斯克称,我们正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加强与中国合作,这意味着今天中欧在对子孙后代以及对整个地球的责任方面已经展示团结。不管有没有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斗都将继续下去。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际学部副主任周弘认为,过去美亚欧三边关系一直存在所谓“三边缺一边”的问题,即长期以来美欧和美亚合作较为广泛深入,但亚欧合作相对滞后。但现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加速了亚欧合作,欧洲也在积极拥抱亚洲,再加上美国亚太政策某种程度的“回撤”,这些因素都在推动三大洲关系朝更平衡的方向发展。

德国多特蒙德工业大学新闻学教授亨里克·米勒甚至用“Chinopa”(中欧合作)这一新学术名词来形容中欧关系。

他在《明镜周刊》的专栏中写道:全球经济政策以新的方式洗牌,两个大型经济体——欧盟和中国——正在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应对国际问题。欢迎来到“中欧合作”新时代!

不过,周弘认为,虽然中国在维护多边体系、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但不能过度夸大中国的角色。他说,“中国既要抓住机遇,也要量力而行,对国际关系格局要有理性评估。”

本文首发刊载于《中国新闻周刊》总第807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