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上海自贸区改革3.0版背后的期许

贺斌  2017-05-04 18:11:35

隐性壁垒是上海自贸区服务“一带一路”的最大难点。


上海世博园区内的央企总部大厦建筑群(部分)。图/中新

上海自贸区改革3.0版背后的期许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贺斌 郁玫

“桥头堡定位是中央对上海的新要求!”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民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说,一直以来,上海都在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但桥头堡的定位还是第一次提出来。

实际上,朱民的说法是源自3月31日国务院对外公布《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简称“方案”),这也是继2013年的总体方案和2015年的深化方案之后,上海自贸区设立以来国家出台的第三个改革方案,因此也被称为“上海自贸区改革的3.0版”。

方案明确提出上海自贸区要建立“三区一堡”,即建设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

根据方案,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有机结合,创新经贸投资合作、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国际化融资模式,探索搭建“一带一路”开放合作新平台,建设服务“一带一路”的市场要素资源配置功能枢纽,发挥自贸试验区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浦东开发开放已经走过27年的历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看来,落实国家战略,最关键的就是坚持把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

“要以开放引领创新,在开放中推进创新!”翁祖亮认为,应对标最高标准,对照最好水平,深化投资贸易自由、规则开放透明、监管公平高效、营商环境便利,率先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更好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和海外高端人才,支持更高水平的“走出去”和“引进来”,提升运作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提高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着重发展总部

沿着世博大道行驶,一座座建设中的高楼拔地而起,在灰色膜网的包裹下,一些大楼虽未完全竣工,工地上却不见扬尘,也少有噪音,路旁绿树枝繁叶茂,街上行人悠闲漫步,很是契合中央活动区的定位。

这里毗邻陆家嘴,是上海黄浦江的黄金岸线,也曾是上海世博会的场馆所在地。2010年世博会结束以后,上海市政府在总占地面积3.93平方公里的世博园浦东地块基础上,将总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的耀华地块、总占地面积2.83平方公里的前滩地块,以及总占地面积1.3平方公里的白莲泾地块一起划入世博地区,成为上海市唯一的滨江、成片、新开发的区域。

“这种稀缺性地段的优越性,决定了世博地区只能是一些高附加值的,具有服务业性质的企业发展集聚,因此,我们现在着重发展总部。”上海自贸区管理委员会世博管理局副局长、浦东新区世博地区开发管理委员会主任袁涛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道。

根据上海浦东新区“十三五”规划纲要,世博地区将打造具有世界水准的中央公共活动区,并着力构筑三条产业带,即以总部经济、金融投资、专业服务、文化传媒等功能为主的滨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带,以文化演艺创意、会展、时尚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高端文化产业发展带,以及以慢行慢骑等运动休闲型滨水活动为引领的开放、生态、健康、景观优美的滨水城市生活带。

袁涛认为,国家对上海提出桥头堡的定位,为世博地区带来两个机遇,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服务能量、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的机遇,以及通过创新,实现产业能级提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机遇。

按照“一区三带”的产业定位,世博地区将成为跨国公司、总部和区域性总部管理型企业,国际贸易和航运金融产业基地、文化、体育等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型孵化型的“双创”企业集聚的宝地。

在袁涛看来,通过这几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国有经济的实力已经得到迅速提升,央企具备了人才、资金、技术等方方面面的优势,很多央企成为了产业的主要操盘手和领头羊。因此,很多央企的战略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产业的战略,代表产业升级的主力军,也代表这个产业走出去并融入世界产业大格局中的主要载体和实践者。

目前,央企总部园区主要集中在世博B片区,面积为0.18平方公里,已建成13家央企,27幢总部大楼。此外,世博A片区还有4幢央企大楼。据袁涛估算,未来世博地区将会有32幢央企总部性质的大楼,有的是央企总部,有的是功能性板块。目前仅央企直接新设的就有30多个直接功能性板块,包括融资租赁、国际贸易、结算中心,供应链公司等,以及围绕企业发展而衍生出来的金融、投融资,结算等功能性板块。

集聚效应凸显

“这种态势还在进一步加速!”袁涛介绍,从现在的入驻情况来看,已经有50多家公司在世博地区注册,还有些是搬过来集中办公的,现在已经有四五千人,到年底估计有1万左右央企和相关板块的员工来这里办公。“可以看到,今年在世博B片区,将会呈现一个全新的、央企集中办公的集聚区,这样高密度的集聚,是世博的光荣!”

在宝钢大舞台对面,两栋中铝大厦写字楼已完成内部装修,中铝公司驻沪企业正陆续搬迁过来。按照中铝(上海)有限公司的战略规划,将实施“以资产经营为主,项目管理、贸易金融并举”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积极构建项目开发、资产管理、贸易、金融四大业务平台,力争在2020年完成千亿产值,将上海公司打造成为真正的中国铝业南方总部。

中铝(上海)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方东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之所以建中铝大厦,将贸易业务整合进来,不光是简单的物理上的搬迁,更是看中了上海“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及其带来的优势。随着上海自贸区桥头堡定位的提出,中铝(上海)有限公司将践行“走出去”发展战略,在未来实现几千亿元贸易额。立足上海自贸区,也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更好地服务西部相关城市。

目前,世博央企自身发展所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已初现。除了将世博地区作为央企总部或地区总部基地外,中国铝业、中国商飞、华能集团、中核集团、中船重工、中建材集团等央企纷纷布局融资租赁、供应链管理等业务;招商局、华电集团、华能集团、中信泰富等企业陆续迁入相关航运公司,上海航运与金融产业基地已落户世博园B片区;中核集团,国家电网、华能集团、华电集团等均涉足新能源开发利用;而中国黄金、中化国际等开始布局国际贸易领域。

随着央企的不断集聚,一些民企、外企也纷纷将项目或企业落户在自贸区。2016年6月,民营企业上海华信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与浦东新区金融服务局签署重大项目战略合作协议,拟依托自贸区,在浦东设立金融平台。在投资带动上,以欧洲的捷克为支点,投资旅游、媒体、航空和装备工业制造等产业,加强与央企合作,支持混合经济走出去。而在能源产业,通过控股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国际公司,建立终端体系,推动能源产业经营带动,并通过建立金融全牌照服务公司能源战略,与中船、中铁等央企开展合作,混合经营能源物流经济,建立油气储运多元化物流体系,增强物流利润。

同时,央企的集聚还带来了金融机构的集聚,中国工行、建行等近10家金融机构在该区域布设了分行或支行。此外,一些国际组织,如集聚商事仲裁人才的国际商会(ICC)、实现口岸系统对接和标准化的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运营中心(APMEN),以及丝绸之路总商会等机构,纷纷决定落户世博片区,新开发银行(金砖银行)也将在今年开工建设。按照世博地区的规划,前滩地块将作为国际组织的集聚区。

“我们首先吸引央企总部的集聚,接着大量吸引经济领域的国际组织集聚。通过国际组织集聚反过来服务总部的国际战略,服务企业‘走出去’。”袁涛说。

在朱民看来,世博地区空间巨大,如果从基础设施来说,目前已经形成了集聚的态势,但如果能将资源盘活的话,应该能做得更好,尤其是和上海四个中心结合起来。“但一个地区不能孤立看,很难说光靠一个地区单独发挥很大作用,都是作为一个整体环境的组成部分。环境资源辐射也不是集中在哪一个区域的,而是依据功能性载体的支撑,所以世博如果要做好做大,应该发挥在更大范围的功能服务力量。”

隐性壁垒依然存在

在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对于政府自身职能转变,包括服务的方式,服务的手段,企业都会提出新的要求,而且这种要求是双向的。

袁涛认为,一方面,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政府的服务能否达到要求。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会全方位拥抱中国,体现在“走进来”,这就对于政府的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提出更新的挑战。

“从‘走出去’角度,要在服务央企过程中,服务他们的“一带一路”国际化战略,所以服务央企成为我们的头等大事,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将今年设为央企服务年。”袁涛说。

在他看来,服务央企有三个层次:最基础的是基础服务。基础服务即为央企提供基本的保障,央企总部集聚区按照“小街坊、高密度、低高度、紧凑型”的布局要求来建设,为企业提供宜商宜居的环境。央企总部园区地下空间已经实现互联互通,充分体现了共享合作的理念。按照管委会的设想,未来还将引进便利店和食堂,为企业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第二层是发展服务,包括兑现政策,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答疑解惑,便于企业更好地理解政策,用好政策,加快发展。对此,中铝(上海)办公室主任方东深有体会,2012年,中铝在上海设立分公司,需要注册登记,但当时还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无法提供注册地址,自贸区世博管理局的投资促进处了解到他们的需求后,为他们提供了集中的工商注册地址,并帮助协调,不到两周时间,中铝上海公司便完成了工商注册登记。

在此基础上,袁涛认为,政府服务的最高层次是为企业提供价值增值。结合“一带一路”倡议,自贸区世博管理局联合上海市商务委的“走出去”人才服务港,依托下属的世博研究院,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法务、文化、人才等方面的培训。同时,依托央企国新集团的空间优势,搭建“央企参与自贸区和科创中心建设服务平台”,促进央企之间,央企与地方企业之间的深度建设。在自贸区世博管理局的撮合下,国新集团和浦发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这将是首支央地融合基金。

4月18日,世博地区央企服务站正式揭牌,用上海自贸试验区巡视员简大年的话说,这是2.0版的世博企业服务体系。通过在央企总部园区设立服务站,直接为央企总部提供政策、人才、金融等全方位的服务,打通与央企服务沟通的渠道,成为支持走出去的“前哨站”。

央企服务站位于央企总部集聚的世博园B片区,在国家电网大楼中,占用了30多平方米的一间办公室,由自贸区世博管理局相关部门安排工作人员驻站服务。服务站的窗口由3+X的项目服务模式,即要提供“菜单式基本服务+预约式个性服务”。其中,3个基础板块包括投资促进板块、环境综合服务板块和党群工作板块,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央企服务站不仅是政府贴近企业开设的服务窗口,更是一条通道,通过搭建这个通道,更方便政府工作人员走进去、深入到企业,真正了解企业需求,解答企业疑惑,协调解决问题。

“虽然只是开了一个小小的服务站,但代表了我们的一种姿态和服务企业的意识。”袁涛表示,从过去等着企业上门,到主动靠近企业去了解他们需求,由过去审批式服务企业这种封闭经济式的管理方式,转为开放经济式的管理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将更多的权力,更多的活力释放给市场,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做好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政府的效能和效率,形成快速反应机制。

方东对于央企服务站的设立也大加赞赏,认为政府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服务,解决了政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零距离接触,增强了和央企的互动性,体现出管委会深入服务的观念转变。

尽管在服务企业方面得到了企业的响应,但在自贸区世博管理局投资促进处处长沈峰看来,外经贸领域的一些隐性壁垒依然存在,比如在前滩地区引入某外资医院,这是一家国际知名的医疗机构,但是如果引进外籍医生,将会面临一个难题:毕竟新加坡的医护人员标准和中国医师的执业资格有差异,引进服务的标准和中国也不一样,因此,这方面还有待更高层面的进一步协调突破。

此外,各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一些政策差异,也会为服务带来困惑。比如对于外资进入中国金融行业的准入政策,在《国务院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5号文)中提出,“服务业重点放宽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外资准入限制。”但在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中,对境外资本投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尚有占股比例限制。究竟应该以哪个政策为准,即使是她这样的业内人士也拿捏不准。

沈峰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近期某世界五百强金融集团要来自贸区世博管理局商洽咨询有关合作事宜,作为一家国际性投资控股与管理公司希望进入中国,上述专业问题有可能会被涉及,对此,她只能请金融局和商务委的专家们一起作解释说明。

“情况在飞速变化发展中,现行政策肯定有难以适应的地方,我们只能一个个案例,一个个企业来谈,来破冰,通过逐渐积累,才能获得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希望企业也要换位思考,共同实现开放式服务。”沈峰说。

在朱民看来,消除隐性壁垒是上海自贸区服务好“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工作。由于一些“口袋政策”“抽屉规则”的随意性比较大,它们的存在,将影响企业的感受度。“消除诸如此类隐性壁垒,也是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点。”

朱民认为,世博地区是上海未来十年的发展空间,但绝对不是陆家嘴的翻版,因此产业定位和功能定位都应该更加积极一些,应跳出传统的招商引资概念。“企业在这儿是一回事,企业在这儿做什么是另外一回事!”

“世博地区定位为中央公共活动区,就应着眼于世界舞台的活动,要为这些活动搭载平台,更积极地拓展一些功能性载体,让入驻企业通过这些载体,得到更大的活动空间。”朱民强调说。

本文首发刊载于《中国新闻周刊》总第802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